星辰影院

大尺度限制级神作!诡异修女、骇人怪婴惊悚度拉满,美国太敢拍了

来源:本站人气:54更新:2024-11-18 13:03:13

  恐怖片爱好者们对以下片段一定不陌生。

  能够预见死亡的照片。

  穿心贯肠的天降铁杵。

  无法摆脱的恶童诅咒。

  走廊上骑自行车的小男孩。

  干净利落的流动断头台。

  

  

  

  而有一部电影,它能集上边的童年阴影于一体,并且开创了不少让后世创作者不断效仿的元素,时至今日依然不断致敬。

  1976年上映的电影,《凶兆》。

  

  几乎没有jump scare,血腥暴力的程度与同期的美式恐怖电影相比也是小巫见大巫,甚至在整部电影里都看不到一个“鬼”。

  但。

  它却把天真的孩童,赋予了魔鬼的属性,相比于波兰斯基名作里鬼婴更进一步。

  以至于有传言,此片上映后美国人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敢给孩子起名为“达米安”(片中儿童男主角的名字)。

  时至今日,烂番茄鲜度85%,豆瓣评分7.4,也证明它的经典价值。

  

  而《凶兆》之所以能成为恐怖片界的常青藤,来源于它把矛头对准了宗教:上帝缺席不知所踪,可撒旦诅咒却穷追不舍。

  挖掘大众对于宗教的恐惧与怀疑,以及由此衍生的,肉体凡躯对于宿命的无奈。

  因为原作过于经典,《凶兆2》《凶兆3》中规中矩的表现在前作的映衬下显得无聊乏味,连2006年翻拍的《凶兆》也被一些网友戏称为“新瓶装旧酒”。

  

  不过,就在近期,这个系列的一部“续作”上线,却把这瓶老酒,酿出了新的味道。

  而这与时俱进的样子,也绝对值得所有同行好好学习。

  (前方高能,胆小勿看)

  凶兆前传

  The First Omen

  

  01

  故事开始前,还是先回顾一下《凶兆》原版的剧情。

  一对驻外的美国大使夫妇因为孩子出生即夭折,就从当地人手中收养了一个同天出生的婴孩,取名叫达米安,但随着小孩长大,怪事越来越多。

  保姆自杀,妻子惨死,丈夫逐渐发现这个叫做达米安的男孩是魔鬼转世,背后还有一个惊天阴谋,最后大使在与魔鬼及其守护者的斗争中死去,撒旦脱救,继续作恶人间。

  而这电影里,向大使揭秘达米安身份时有一个关键人物。

  :布伦南神父。

  

  

  他是故事里的“孤勇者”,明知魔鬼将至,却无能为力,最后惨死在紧闭的基督教堂大门前。

  是一个被信仰抛弃的可怜人。

  那问题来了。

  他是如何发现达米安身份的,而且在达米安出生之前,布伦南神父又在干什么呢?

  《凶兆前传》以此为引子,将大家拉回了一个天魔的世界。

  新老神父在忏悔室里的秘谈,痛苦挣扎的修女孕妇,旧照片里被人倒计时着长大婴儿。

  

  

  

  以及铁棍贯穿的圣母像,刚诉说完教会阴谋的白发神父的后脑勺向观众张开血盆大口。

  

  在宿命般循环的诅咒中,一个孕育天魔的故事缓缓拉开帷幕。

  相比现在流行的一惊一乍。

  《凶兆前传》给人的感觉,更像是“氛围感恐怖片”。

  故事开始于1971年的罗马,风和日丽,界面上都是彩色的领带、时髦的套装、热情拥抱的恋人、谈笑风生的空姐们……

  现代元素在整个画面里灵动地跳跃着,而诉说着上帝故事的壁画只能静静地躺在身后的墙壁上,没有人为它驻足,包括我们的女主角。

  :从美国来到意大利的修女玛格丽特。

  年仅17岁,她眼神中的“清澈”,给Sir的感觉真的很像刚毕业来办入职的大学生。

  

  和所有的入职流程一样。

  老员工迎接,领导画饼,服从性测试,到岗后自我介绍,同事寒暄,了解工作内容。

  甚至一开始就给她指定了工作对象:

  一个怪女孩卡丽塔。

  

  (玛格丽特:我想和你亦师亦友,你却想亲我。)

  说是服务于上帝的教会,诡异的氛围却层层推进。

  比如入住员工宿舍的第一晚,玛格丽特听到白天还和蔼可亲的资深修女们在用残酷的手段惩罚不听话的少女。

  

  同期的实习生卢兹白天是黑衣修女,晚上是出言不逊的夜店女皇。尊敬的前辈们光天化日之下大聊和送奶工的暧昧轶事。

  

  电影呈现了20世纪后半叶,现代的教会修女工作的日常。

  对,《凶兆》的恐怖,必须和时代紧密关联。

  因为它探讨的,是当现代科技一步步消解了宗教蒙昧时,神职人员要如何自处。

  玛格丽特也遇到了这个问题,在一个明媚的午后,布伦南神父将玛格丽特的怀疑推到了高潮。

  这个熟悉的“孤勇者”登场,而他的工作模式也和第一部类似:

  告诉你一个秘密,预判你全然不信的态度,然后在一个地方等你。

  

  果然,在这个夜里,神父告诉了玛格丽特他的判断:

  那个怪女孩卡丽塔,是教会精挑细选的“天魔母亲”,证明就是666,卡丽塔是6月6号出生。

  在西方,666并不是一个吉利的数字,相反还是大凶之兆。

  但生活在现代的玛格丽特显然不相信这种中世纪迷信的说法,她还是和往常一样照顾被修道院歧视甚至霸凌的卡丽塔。

  可随着6月6日的逼近,怪事开始来得更加嚣张。

  比如教会“土著”当归修女,自焚死亡,阴魂不散。

  

  比如玛格丽特外出游览美术馆,遭遇了暴乱,但相比较乱局。

  她遇到了魔鬼突袭。

  

  再比如,她心动男孩保罗惨死在车轮下。

  

  诡异的事越来越多。

  孤独和无助一点一点侵蚀着玛格丽特的心智。

  也一步步给观众的情绪加压。

  和原版的《凶兆》一样。

  这部前传没有过分渲染残忍,而是努力在困惑和诡异上下功夫。

  :借着修女的视角,窥视宗教内部的阴暗和腐朽。

  02

  其实近年来“修女系”恐怖片层出不穷。

  像Sir已经聊过的《死亡修女》。

  

  还有巨塔出演的《修女》系列、悉尼妹出演的《无暇修女》。

  

  

  《凶兆前传》的不同,在于它让Sir看到了能够呈现女性特征的“私物语”。

  当女性真正成为了故事的主人公,而不是一个符号,“修”“女”所面对的压抑与绝望融入故事,就成为恐惧来源的重要一环。

  首先是“修”。

  整齐划一的样貌。

  修女们的工作和穿着都如同复制粘贴一样,孤儿院里生活的女孩子都被规训得如同商店货架上放置的玩偶。

  

  

  放眼望去像是黑白灰森林中一棵棵可有可无的树。

  而不是人。

  “特殊性”不允许在这里发生,“个性”是要被驱逐的公敌。

  同样,规整肃穆的建筑。

  电影中大量对建筑的呈现,并没有追求美感。

  反而让Sir感觉像是人在被建筑凝视。

  

  更不乏对称性极强的全景,由视觉入侵到心理,把人进一步矮化。

  

  还有庄严圣洁的仪式。

  蜡烛向来是教会里不可或缺的重要道具。

  电影中遭遇太多意外的玛格丽特向上帝虔诚地祷告,而这里,蜡烛像张开的嘴,吞噬着这位“上帝的女人”。

  

  而教会的生育仪式也总是发生在火光若隐若现的黑暗里,纯净的白蜡烛在为肆意生长的阴谋发光发热。

  

  所谓的“修”,将崇高感带来的恐惧发挥到淋漓尽致。

  保持神性的代价,是人性的磨灭。

  再者是“女”。

  生育天魔是《凶兆前传》的母题。

  导演阿卡莎·史蒂文森作为女性,十分懂得向观众呈现生育场景,尤其是,这些镜头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的同时,又精巧地推进着故事的发展,堪称恐孕宣传片。

  电影开场,被黑色头纱遮住面部的修女生产的画面,穿插在两位神父对话里。

  若隐若现的火光,不时露出黏稠的皮肉,伴随着修女痛苦的嘶吼。

  玛格丽特对阴谋正面产生认知,是在她无意间观看到孤儿院给产妇接生的时候。

  前几日还满怀期待笑脸盈盈的孕妇如今像动物一样被拴在手术台上,又哭又笑。

  

  黑色的手从孕妇的产道里伸了出来,不仅仅是玛格丽特,看到这一幕Sir也生理不适。

  (图片就不放了,有兴趣的自行探索)

  蜘蛛也是《凶兆前传》里不容忽视的存在。

  在许多文化中,蜘蛛都被认为是母亲的图腾,象征着女性能量和生育能力。

  玛格丽特第一次在夜店和保罗相谈甚欢,蜘蛛从她宿醉后醒来的脸上爬下去。

  暗示她可能已经初尝禁果。

  

  被神秘的黑色舌头舔舐后,玛格丽特躺在床上失眠,白色的小蜘蛛活跃地跳动着。

  同样暗示着,玛格丽特可能已经被恶魔受孕。

  

  这种完全从女性的视角延展出的恐惧想象,可能是当下的恐怖片最该注入的时代元素。

  对于观众来说:

  你真正的恐惧,其实是你关心和担忧的现实。

  电影的戏里戏外,才能达成共鸣。

  这也是《凶兆前传》能有所突破的地方。

  03

  很久以前Sir就说过,恐怖片可以成为政治、历史题材的绝佳载体。

  《凶兆前传》恐怖之外的东西,让它多了不同于很多普通“爆米花恐怖片”的沉甸甸的质感。

  电影很巧妙地将故事放置在了1970年的罗马,曾经被基督教绝对掌控着的宗教中心,如今已经没有人再关注“上帝”了。

  作为宗教电影,导演却毫不吝啬地在镜头中呈现“社会生活”,众多现代化的元素,诉说着花花世界如何迷人眼。

  随处爆发的学生运动,宣告着对自己作为“人”权利的争夺。

  

  潜移默化地告诉观众:

  “上帝”已经悄无声息地开始从人们的生活退场。

  布伦南神父的这段话让Sir记忆犹新。

  

  

  

  “神”的对立面不是魔鬼,而是世俗文化。

  神是抽象和虚无的。

  但教会不一样。

  作为“上帝”在人间的化身,它害怕的是没有信徒,更别说,教会还是由一个个人组成的。

  是人,就有善恶。

  所以《凶兆》的设定,就是一次对教会怀着恶意的揣测:

  为了让信徒回归,教会是不惜创造魔鬼的。

  所以一切的疑惑都有了解答:

  比如达米安因何而生?

  不是恶魔主动来迫害世人,而是本该庇护苍生的教会,为了利益选择成为这个刽子手。

  但真正让Sir高看一眼的还是电影的时代主题。

  很多恐怖片里的女性形象其实一直被人诟病是“挂件”,许多女性角色让观众直呼“厌蠢症”犯了。

  但这部电影中女主角玛格丽特和女二号卡丽塔都让Sir感觉眼前一亮。

  卡丽塔是教会里的“怪物”,从不束起的头发,远高于其他女孩的个子,不会上扬的嘴角,她总是安静地待着,一言不发。

  躲在床下、被关进肮脏的房间、被其他“听话”的女孩儿们围攻。

  

  即便生存空间如此狭窄,卡丽塔也用自己的方式反抗着。

  她坚持用画控诉着教会的黑暗。

  

  当她遇见了唯一给了她“爱”的玛格丽特之后,她不在乎自己是不是会被教会杀死,不在乎玛格丽特是不是已经变成魔鬼。

  她冲进火光中,带着她的“爱”突出重围。

  

  Sir没想到会在一部恐怖片里看到如此直白的“Girl helps girl”。

  但女性是电影的答案么?

  不。

  玛格丽特身上有一股顽强的生命力,她虔诚地信仰上帝,却又始终保持着对教会里不合理的怀疑。

  她自己淋过雨,所以会给卡丽塔撑伞。

  

  到最后。

  虽然已经被恶鬼缠身,被教会禁锢,被精神摧残,却始终没有放弃反抗。

  和前边的布伦南神父一样。

  只是因为。

  “修”也好,“女”也好。

  但本质上,她是人。

  制造邪恶和恐惧的是人,而让人看到爱与希望的也是人。

  这才是一个宗教恐怖片最大的价值。

  人所需要破除的恐惧,不是崩塌的神像,虚伪的幻想。

  更不是非此即彼,党同伐异的偏见。

  只需要摈弃恶。

  然后永远相信,善意的力量。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少吃一碗饭

  #头条创作挑战赛#